“我家老人長年臥床,最害怕的就是長褥瘡!”大家口中的“褥瘡”有一個專業的名字——壓力性損傷,指由壓力或壓力聯合剪切力導致的皮膚和/或皮下組織的局部損傷,好發于骨隆突處,但也可能與醫療器械或其他物體有關。
一旦發生壓瘡,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家庭負擔,甚至會威脅生命。那么,我們該如何預防臥床老人壓瘡的發生呢?請您跟我這樣做:
及時更換體位
避免同一位置持續受壓,變換體位是最常見的方法。照護者需根據老人的活動水平、肢體靈活性、獨立進行體位變化的能力、皮膚和組織耐受性以及總體健康狀況等情況,為老人設計每日體位更換的計劃,提高對變換體位的關注度。保護骨隆突處
避免骨隆突處長時間受壓,比如足跟部是壓力性損傷最常見的部位之一,日常照護可以使用枕頭或泡沫墊抬高足跟,使壓力沿著小腿分散,實現足跟完全減壓的目的,也可使用醫用泡沫敷料保護骨隆突處。
壓瘡易發患者
保持床單位平整、清潔干燥,無碎屑
潮濕的床上用品,會使皮膚處于浸漬中,長時間刺激皮膚,增加發生壓瘡的風險。
保持皮膚清潔并適當保濕
老人排泄后立即清潔皮膚,避免使用堿性肥皂和清潔劑。可使用隔離產品保護皮膚不受潮,避免用力摩擦皮膚。建議使用高吸收性尿失禁產品、低摩擦系數的紡織品以及硅膠泡沫敷料保護皮膚。
看護動作要輕柔
給予患者翻身時,避免拖、拉、拽,必要時可以多人操作或借助工具完成體位改變,如使用翻身墊、海綿墊、軟枕等。提示翻身時30°側臥位優于90°側臥位,且保持患者床頭盡可能平放。鼓勵可以自主進行體位變換的患者以20~30°的側臥位睡覺,必須抬高床頭時(如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保持30°或更低的高度。
溫濕度適宜
居住環境溫濕度適宜,避免皮膚過干或過濕,出現濕疹及其他皮膚問題。
改善機體營養
建議對有壓力性損傷風險或已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老人進行全面營養評估,制定個性化的營養計劃。保持皮下一定的脂肪,增加皮膚彈性,預防壓瘡。
適時檢查減壓工具
長時間使用減壓工具,如:氣墊床、翻身墊等,應定時檢查設備的性能及運行的有效性。我們可以每天早上檢查氣墊床管路連接密閉性是否完好,根據患者情況隨時調節壓力,保持患者舒適感。
提高意識
當臥床老人出現發熱、消瘦、水腫、局部受壓部位皮膚顏色異常時,警惕發生壓瘡,應加強關注局部組織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