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加強我院青年醫師培養,11月15日上午,杭州文仲中醫醫院聯合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MDT)多學科聯合會診圓滿結束。會診特邀浙大一院急診科專家丁主任,由杭州文仲中醫醫院科教科主任陳躍領銜,老年醫學科、中醫科、康復科、檢驗科、影像科等多個科室主任及骨干醫生參加了MDT病例討論會,會診由醫務科副主任袁國亮主持。
會議的目的是對患者進行病情分析、出具針對性性治療方案。(MDT)多學科聯合會診在我院已持續開展多年,通過多學科專家進行“多對一”診療,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優化資源,提高了診療效率,更敦促醫生采用更加嚴格的診療流程,達到1+1﹥2的效果。
本次被討論的患者今年50多歲的王某,由二病區龐主任先介紹病情,大致如下:一年多前發生右側腦出血,血腫破入側腦室,引起“腦積水”。開顱清除血腫后,又置管進行“腦室內引流”……
目前住在我院二病區,予以胃管內注食(營養液),但患者出現呃逆,嘔吐和頑固性腹瀉,出現明顯營養不良,伴有不規則發熱、肺部感染;精神軟,明顯消瘦。
討論目的:如何改善目前治療效果?
Q1:提煉出“病情要點”
提到療效改善,必先問診斷是否精準?診斷要正確的前提,必須是病史完整、客觀。陳躍主任歸納(提煉)上述的病情如下:①有“腦出血”和“腦部手術史”至今腦內留有“引流管”。②存在“消化管高動力”征象,如嘔吐、腹瀉。③間歇性發熱伴重度營養不良。
上述3點有無內在聯系?若有,誰在前,誰在后?誰是因,誰是果?對所報告的龐雜病史,先進行歸類、歸納,濃縮出3-4個左右的“關鍵詞”(keywords),旨在“劃出”一個大致的思考范圍:而非"無厘頭”式地進行“鑒別診斷”。確定“關鍵癥狀’(主要問題)后,開動腦筋,動用一切以往的經驗和學過的理論,極力尋找“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Q2:“三點”連成“事件鏈”
參會的急診科專家丁主任提及“腦腸軸”概念,即腦功能不穩定會引發“腸病”的意思。陳躍主任結合一病區和外院會診的經歷。告訴大家,這位患者有“腦疾”——間腦癲癇(內臟型癲癇),導致其胃腸道蠕動亢進,排空過快,妨礙了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最終導致“頑固性腹瀉”→重度營養不良,至于“間歇性發熱”,既有“癇性因素”(干擾體溫中樞);又有嘔吐物所致的“誤吸”因素。
牽住牛鼻子,抓住主要矛盾,方能擺脫“窘境”。具體而言,①可聯系24小時動態腦電圖記錄(EEG)。②小劑量滴定(增量)抗癇藥“左乙拉西坦”。③重用 TPN(靜脈高營養),輕用EN(腸內營養),調整好不同營養途徑的“權重”。
Q3:鑒診要“有的放矢”
討論會上,青年醫生踴躍發言,周醫生提出有無“腸結核”可能,是否需要進一步查“T-spot試驗”?陳躍主任答復,鑒別診斷時的思路很重要,思考范圍要相時有限。
一切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而非“漫無邊際”。具體到有無“腸結核”可能的討論,該病一般起源于“開放性肺結核”;臨床特征是“腹瀉與便秘交替”;好發部位是右下腹,實為“回盲部淋巴結過度增殖”所致的系列癥狀。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MDT這種場合,討論有時會很激烈,大家的思維極快,刺刀見紅,體現出一個“熟”字。“熟”從何來?它來自于平時的競競業業、看書學習和案例積累;否則你會“跑題”、或“插不上話";或成為“純粹的聽客”。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每個人的發言,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平時的思考深度和廣度。大家各抒己見、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最終為此患者制定出最合理的治療方案,解決患者的實際問題。
縱觀上述全過程,正確的診斷大致是這樣產生的:①去床邊問病史,全面、客觀地掌握病情(bedside);②歸納、提煉出關鍵癥狀(keyworks);③在主要癥狀之間尋找內在聯系;若知識面不夠,可借助百度(SO、搜商)。循著上述“3步法”,杭州文仲中醫醫院醫生團隊已相繼破解“輕鏈沉積病”“室管膜瘤”等專科“冷門病”!
會后,杭州文仲中醫醫院參會人員均表示受益匪淺,感謝浙大附屬第一醫院專家的悉心指導。今后,我院將不斷提高整體業務水平及服務能力,堅持“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護佑患者健康,努力為醫院綜合實力提升貢獻力量!